欢迎来到湘菜人微报!

认证

大V

当前位置: 首页 > 观点评论 >
    233 名儿童血铅中毒,校园食安的关键隐患并非预制菜
    发布日期:2025-07-11 10:46:43 阅读1202次

部分图片来源网络,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

作者丨彪哥

尊重原创,拒绝一切未经授权的转载


一家幼儿园,233名儿童血铅中毒,让全国家长的心都揪了起来。


这几天,儿童安全事故又多了一个关键词:铅中毒。


起因竟然是该园园长同意后厨人员购买彩绘颜料,稀释后用于部分食品制作。


食品好看了,幼儿园赚钱了,孩子遭罪了。


愚蠢到这个地步,贪婪到这种程度,怎配执掌幼教机构?


回首不久前,预制菜进校园事件引发广泛热议。


再看此次事件,校园饮食安全的核心隐患,从来不是不是预制菜,而是缺乏管控的“非标准化操作”。


往食品里加颜料,手工现做竟成“毒源”


事件过去一周,官方给出了通报结果。


233名孩子铅中毒的直接源头,是幼儿园自己做的两种主食:早餐的三色红枣发糕和晚餐留的玉米卷肠包。



检测显示:三色红枣发糕铅含量为1052毫克/千克,玉米卷肠包为1340毫克/千克。


均超出国家标准(0.5 毫克 / 千克)2000 多倍。


这一切的源头,是幼儿园园长同意后厨人员从网上购买颜料,用于食品制作。


这些颜料包装上面有明确标识:不可食用。


但在视频中,我们看到厨师就这样把颜料倒进食品里,毫无犹豫举动,毫无敬畏之心。


而这一切的原因竟然是为了食物好看,好看的原因是为了让孩子多吃,多吃的原因当然是为了赚钱。


幼儿园赚了钱,孩子遭了罪,据了解,其中一个孩子的牙齿出现黑斑,还掉头发。



据家长反应,有的出现暴躁易怒,有的已经呕吐发烧。


最让家长们绝望的是医生的一纸诊断:孩子们就算血铅恢复正常,智商也很难恢复到原有水平。


手工现做,不一定比标准预制更安全


从孩子血铅超标来看,他们吃毒食品已经有一段时间了。


家长们看到这些五颜六色的糕点,轻信了幼儿园“手工现做”的一面之词。


在他们的心目中,手工现做出来的食品,比预制的更好,更安全。


近年来,预制菜被推上舆论审判台,许多人认为它是校园食品安全的“头号敌人”。


然而,这次血铅中毒事件却说明,真正的食品安全危机,恰恰来自那些缺乏标准、监管缺失的“非标准化”操作。


预制菜行业由于标准化程度高,反而更容易被市场监管部门抽检,问题更难隐藏。


每一份预制菜从食材的挑选、清洗、切割,到烹饪、包装、储存,都有着严格的流程规范和时间限制,并且全程都有记录可查,一旦出现问题,能够快速追溯到源头。


而像幼儿园这种自制糕点的“非标准化” 操作,既没有统一的生产标准,也缺乏有效的监管手段,全凭制作者的个人经验和道德自觉,风险自然大大增加。



就像这次事件中的幼儿园,为了让糕点好看、吸引孩子,竟然无视颜料不可食用的标识,随意添加到食品中,这样的操作在标准化的预制菜生产中是不可能出现的。


标准化+透明化,才能让孩子吃得放心


事件持续发酵的背后,是公众对食品安全认知的集体跑偏。真正的食品安全隐患,从来藏在“非标准化” 的角落里。


那些标榜“农家自种”“本地直供” 的蔬菜,背后可能是触目惊心的污染。


那些“鱼吃跳”“肉吃叫”的传统认知中,就存在滥用禁药的危险。


《湘菜》在采访某餐饮人的时候得知:那些冻海鲜就有可能比新鲜的吃起来更放心。


冻海鲜,在海鲜缸打捞起的时候就急冻起来,方便运输和储存。


而新鲜的海鲜,要想运到千里之外,就有可能必须用药物来维持。


所以,食品安全的关键,不在于“现做”还是“预制”,而是必须建立标准化、透明化、可追溯的体系。


说到底,校园食品安全不是非黑即白的选择题,不是抵制了预制菜就能高枕无忧。


真正需要警惕的,是那些游离在标准之外的隐患—— 被污染的土壤、不合规的后厨操作、没有检测的食材源头。


要消除这些隐患,不妨以更理性的态度看待预制菜—— 其标准化生产流程、全程可追溯的特点,恰恰能规避非规范操作的风险。


233 名儿童血铅中毒事件中,当事人将明令禁止的颜料掺入食物,为逐利漠视生命,行径泯灭人性,令人发指。


校园食品安全的核心,在于筑牢标准化防线。不能让“手工现做” 成为监管盲区,必须用制度框住每一份入口的食物。

分享 阅读1202次

发表评论
最新评论
暂无评论

推荐资讯
首页 大V 消息 我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