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丨鱼头
尊重原创,拒绝一切未经授权的转载
当下的餐饮市场竞争激烈,从品类到品牌,从供应商到供应链,单品店此消彼长,新品牌层出不穷,从围攻商圈到攻入社区,从短视频运营到点评的“战场”……餐饮老板们在变革中寻找新出路。
奇妙的“茶馆”现象
这意味着什么?当餐饮还在流传新店热度不过三月、门店生命力不过三年的说法时,这类“兼职”经营餐饮的门店,却凭着自身独特的方式在市场中存活下来;有的甚至在规模和发展程度上远远超出餐饮连锁品牌。或许你不曾想到,花之林人文茶馆,如今门店已经超过500家,其创始人更在总部大厦落成仪式上透露“争取开到1000家”的目标。
“餐”以外的功能性刚需
传统的餐厅虽然在环境、服务大下功夫,但说到底吸引客人的因素还是只有“餐”;即便是如今以品质、高端为标签的餐厅,也只是通过增加包厢数量和面积,增设茶台、沙发等方式来辅助餐饮消费。
但人文茶馆们不同。本就自带商务洽谈、休闲娱乐、文化交流的消费属性,加上餐饮之后,不仅完善了原有的服务,相当于同时增加了一个吸引客人的项目,成为了一个功能更加齐全的社交场所。
茶馆的生存之道
租金更低廉,是茶馆们生命力顽强的重要原因。餐饮人们看不上的二楼、三楼,热门街区或建筑的侧面,对于茶馆来说却是优势:人气虽然稍低些,但却带来了更隐蔽的环境和安静的氛围,也更符合茶馆目标顾客群体的消费需求。
相对固定的消费群体,让茶馆们不必太过为客源发愁。前文说到对茶馆的社交功能有需求的顾客,相对稳定,而他们更注重面对面的人际交往,对网络不敏感,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这类店即便是生意不错,评价也不多;更何况评分虽然不高,但口味却不一定差,就像陈晓卿曾经在《圆桌派》当中说,分值在3.5星到4星的,里面有一些是好吃的,是更能代表大众的选择。
顾客更低的期待值,让茶馆们有了更大的发挥空间和更低的试错成本。餐厅菜做得不好吃,顾客大手一挥“下次不来了”,但茶馆菜做得不好吃,顾客只会留下“果然菜很一般”,最多下次不在店内用餐,却不影响在店内的其他消费。
若是吃到符合口味的菜呢?这种宛如挖到宝藏的惊喜程度,远比在餐厅要大得多。悟此道的茶馆老板们,不惜花大钱从星级酒店或资深前辈那里邀来大厨,或许将来,这类门店才是厨师真正能发挥水平的地方?
更灵活的反馈机制,让服务更容易贴近顾客。老顾客为主的茶馆,服务员们本对客人口味本就更熟悉;即便是头一回来的客人,茶馆的慢节奏消费也让店员与顾客有了更多的交流机会,以便于随时沟通调整菜品的烹饪调味方式。
而连锁餐饮品牌为了保证口味一致性和上菜速度,采用高度定制化的酱料、标准统一的操作流程。虽然方便复制、快速扩张,但这也注定了其灵活性远不如那些擅长街边单打独斗的小店。就好比顾客反馈菜品太咸、太辣,最多也只会得到服务员一句“对不起,我会把您的意见反馈上去的”。
其实,不仅是茶馆,不少业态也“兼职”餐饮,甚至做得风生水起,如便利店7-ELEVEN、IKEA宜家家居等。看来,餐饮老板们要学习的范围,是愈发广泛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