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来到湘菜人微报!

认证

大V

当前位置: 首页 > 观点评论 >
    从“粤港澳大湾区主流媒体长沙行”中,看餐饮的变化与机遇
    发布日期:2022-11-18 10:05:40 阅读836次

作者丨鱼头

尊重原创,拒绝一切未经授权的转载


说起粤港澳大湾区,或许你当下的第一反应会想到“大湾区的哥哥们”。而在未来几年里,湖南或许还将迎来更多“大湾区”的文化和产业项目,为什么这么说?且看前几日的一则消息,“14日,2022年粤港澳大湾区主流媒体看长沙主题采访活动在长沙拉开帷幕。”



这些年,湖南为融入大湾区、促进产业融合与对接实施了不少举措。2020年3月,湖南就印发《湖南省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实施方案(2020-2025年)》,提出大力承接大湾区产业转移,加强与大湾区先进制造业及科技创新对接,精准对接大湾区“菜篮子”工程等具体内容,其中郴州、永州等地不仅成为大湾区优质农副产品供应基地,更推动了当地农业生产向规模化、标准化、集约化、安全化、品牌化发展。


这场主题采访活动,不仅是展示湖南对接大湾区的优势条件与良好营商环境的一个窗口,更为有意向来湘的大湾区企业们打开了一个深入了解长沙的机会。作为民生息息相关的餐饮行业,是否也会迎来变化?这是值得餐饮人关注的问题。

饮食文化的交流与碰撞


携手粤港澳大湾区,湖南有着良好的基础。湖南毗邻广东,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,湖南人就奔赴广东谋求发展,2017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,流入珠三角的人口中,湖南人占比均最高,其中深圳甚至还被称为湖南人的“第二故乡”。


如今交通和物流的便利,更让湖南具备了粤港澳大湾区“3小时经济圈”的地理优势。根据国工商联近日发布2022年度“万家民营企业评营商环境”调查结果显示,长沙市综合得分居全国各城市(不含直辖市)第六位。湘菜作为饮食文化,是代表湖南融入大湾区极其重要的部分,在广东,就涌现了许多如农耕记、湘阁里辣、佬麻雀、水墨田塬等湘菜品牌;深圳如今更是湖南本土城市以外湘菜馆最多的城市。



湖南本土对于“大湾区”的饮食同样不陌生。在上世纪90年代,伴随着一批广东大厨落地湖南,粤菜就曾在长沙迎来一片荣光;如今湖南餐饮中,粤菜仍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,甚至在不少湘菜系餐厅中,还会与粤菜进行技法或出品的融合。


在“湘菜明珠”祖庵菜中,就能看出不少粤菜的影子;而典型的广东特色的焗菜、啫啫菜,也在结合湖南口味的酱料之后,成为不少湖南餐厅的新晋“流量菜”;曾流行于广东地区的玻璃乳鸽、叉烧等菜肴,经过湘厨改进,也同样深受湖南人喜爱。



不仅是菜肴本身,来自“大湾区”的特色食材和元素也不少。前有畅销单品蒸鱼豉油,印证着李锦记与湘菜剁椒鱼头密不可分的深厚“缘分”,更联合成立了湖南省湘菜研发中心;前不久,广东茂名的罗非鱼就在长沙举行了推介会;精致的粤式点心,虾饺、流沙包、萝卜糕、肠粉等等,几乎成为如今多数湖南酒店餐饮必不可少的元素。

高瞻远瞩,把握发展机遇


作为本土餐饮人,在携手粤港澳大湾区共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前,从中可以嗅得怎样的发展先机?


随着此次与大湾区的各产业融合与对接的深入,湖南或将迎来一股两地文化的交流热潮,餐饮也不例外。例如是否会有大湾区本土餐饮品牌入湘(此前广州酒家在长沙开店就是例子)?是否在长沙会诞生具备大湾区特色的新餐饮品牌?这其中就包含了无数的创业热点和机遇。作为本土餐饮人可保持特色,顺势而为,借助适时拓展品牌和产品品类等方式,来适应这股热潮。



如果说此前融合粤菜,更多是出于提升湘菜价值感和产品推陈出新的需要;对于当下的环境,却更是一种潮流和趋势,而年轻一代对于湘菜融合创新也已经做好了充分接受的准备,如今更有政府关注、政策加持,未来前景无限。消费环境早已发生了巨大变化,天天喊着“要赢得年轻消费者的心”,这不就是一次机会吗?


聚焦湖南特色的同时,更要拓宽眼界。以食材为例,作为湖南本土餐饮人,我们似乎更习惯于关注挖掘本土食材,但餐饮是“平台”,是个”综合体”,餐饮人不仅要帮助本土食材走出湖南,带动产业发展,更要懂得知能善用,学习他人优势,促进行业交流和发展。


这种拓宽于人于己都有利。像十二味宴长沙、鲤隐台等餐饮品牌中,就曾提出过类似“世界的食材,湖南的味道”“湘材西做、西盘湘味”等理念,可以看出这种开放包容的心态,不论是为菜品研发还是品牌文化打造,都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。


除了关注像食材这类餐饮直接相关的领域和企业,来自大湾区的技术、资本等其他力量,也同样值得深入了解和关注。餐饮人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,思考如何“借力”发展,拥抱这种时代的发展和变化。


未来想在湖南感受更多“大湾区”文化,以及两地饮食和融合与碰撞,看来指日可待了。


分享 阅读836次

发表评论
最新评论
暂无评论

推荐资讯
首页 大V 消息 我的